SD/TF卡与ARM接口软件设计:
a 首先初始化SD/TF卡、检查状态、扇区读写等基本操作。文件系统层按照PC文件系统要求设计,如FAT表、文件目录表等兼容PC机的文件管理系统,从而能够大大简化后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。文件操作层包括文件的建立、读写、删除等。
b 当检测到有串口数据,系统自动在SD/TF卡上创建一个事先定义好的文件夹,目录下生成一个存储数据文件,进行实时数据存储。文件夹名称可通过配置软件自定义命名,例如2011年的数据,文件夹名称可以定义为20111001;数据存储文件为.TXT文件,系统自动创建,自动编号,不重复覆盖,便于文件管理。
c 由于数据采集系统的限制和具体环境的要求,便携式RS232/485数据存储必需适合长期无人值守、速度快、通用性好。为了能够长期进行数据存储除了采用更大容量的SD/TF卡外,如果几G甚至几十G的数据同时存储在同一个文件中,这样大量的数据后端分析和处理必定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麻烦,因此要求便携式数据存储的FAT32文件系统的处理更加完善、更加智能化。这就需要探索一种更好的文件管理方式,经过多次的实验与尝试,采用定时创建数据存储文件进行存储,有利于对数据进行更有效的管理,更好的分析处理。例如:假定用户通过配置软件设置间隔24个小时即一天(根据用户设备具体的存储数据量大小情况决定时间)创建一个数据储存文件,那么N天后,文件夹20111001下将自动创建有N个TXT文件分别为0001.TXT、0002.TXT……N.TXT,各个时段的数据将完整的保存在相对应的文件中,不丢失任何字节。
d 在一些特定应用场合,并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显示,只是记录下原始数据,将其作为一个“黑匣子”,为后端处理做准备。这就需要SD/TF卡可以循环使用,当数据量达到已设定的存储卡容量后,自动覆盖原有的存储文件。
f 以往的大容量数据储存系统只具有被动的接收数据进行保存功能,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,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数据采集设备的需求;更多的用户设备,需要由数据储存系统处于主机状态,主动发送握手信号,用户设备接收到信号后被动反馈信息,然后由数据储存系统存储数据。串行通信接口由用户来控制,用户可以设置10多条不同的“轮询”指令,和间隔时间。系统在主程序中初始化,采用串行口工作方式由系统主机向数据设备进行呼叫,定期读取数据或者写入数据,其程序流程图如下 :
硬件接口设计:
a 提供RS232/485接口,支持2400~115200宽范围波特率。串口全透明数据传输,无需传输协议,透明保存用户的数据,100%可靠存储,支持高达14K 字节/秒的数据储存能力。
b 具有USB拷贝数据功能,U盘式管理,高速USB2.0接口; USB自动识别,无需安装驱动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