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新论坛MCU智学网上线,欢迎访问新论坛!稀缺资源、技术干货、参考设计、原厂资料尽在MCU智学网
更新自动建库工具PCB Footprint Expert 2023.13 Pro / Library Expert 破解版

无线鼠标的无接触供电设计方案

[复制链接]
859 0

本文包含原理图、PCB、源代码、封装库、中英文PDF等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注册会员

x
  引言
     目前广泛使用的无线鼠标采用电池供电。更换电池给用户带来不便。在此给出一种适用于无线鼠标的无接触供电(Contact-less Power Transfer,CPT)电路,它包括无接触供电初级电路和次级电路2部分。供电装置采用USB供电,电压为5 V,通过自激振荡电路产生138 kHz左右的高频振荡电压,经鼠标垫内置的无接触耦合初级载流线圈L31输出。无线鼠标内置次级载流线圈L32,它采用无接触感应耦合方式获取电能,再由MC34063集成稳压芯片构成BUCK稳压电路,负载电压为3.1V。
     1 无接触供电电路原理
     图1为无接触供电电路原理图。分裂电感L21,L22功率开关管Q1,Q2构成自激推挽式变换器电路,每一个开关管的控制电压分别取自另外一个开关管的两端电压。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1656454306.jpg
   
     1.1 无接触供电电路工作原理
     理想状态下,2个开关管的参数相同。初始时刻,开关管Q1,Q2都处在关断状态。当电路接通时,电源电压同时作用于开关管的控制端,使它们同时导通。由于实际电路元件参数并不完全相同,2个开关管两端的电压不相等,如Q1的端电压较低,则Q2的控制电压较低,使Q2的端电压更高,从而使Q1的控制电压更高,使Q1的端电压更低,这样就形成了正反馈,最后Q2完全关断,而Q1完全导通。随着谐振电容C3两端电压的改变,2个开关管在电压过零时交替导通和断开,系统自动运行在ZVS模式下。
     L31,L32组成无接触耦合变压器,其中C3,C4为初、次级补偿电容,初级变换器和初级载流线圈L31属于固定不动部分;次级感应线圈、次级变换器和负载为可移动部分。初、次级之间不存在电气连接。
     D1,D2和C5,C6构成升压整流电路,经L4,C7滤波后由稳压芯片MC34063构成BUCK稳压电路。
     通过数学分析建立系统模型,并用PSpiee,Proteus软件进行相关仿真分析,得到无接触电能传输设计方案。
     1.2 无接触耦合变压器工作原理
     如图2所示,次级线圈的负载近似为纯阻性负载RL。初级线圈的电流 20121112051051734574307.jpg ,两端电压为 20121112051051765824308.jpg ,次级电流为 20121112051051828324309.jpg 为初级电流 20121112051051906444310.jpg 在次级的感应电压值, 20121112051051937694311.jpg 为次级电流在初级线圈的感应电压值。根据图2中给出的电路的方向,可得初级、次级回路的方程为。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1984574312.jpg
   
     根据式(3),式(4),次级线圈L32等效为一个电流源。其中ω2M2/Z32称为次级反映阻抗,它是次级的回路阻抗通过互感反映到初级的等效阻抗。反映阻抗表示次级电路负载对初级电流的影响,直接反映了系统的功率传输能力。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2047074313.jpg
   
     引言
   
     目前广泛使用的无线鼠标采用电池供电。更换电池给用户带来不便。在此给出一种适用于无线鼠标的无接触供电(Contact-less Power Transfer,CPT)电路,它包括无接触供电初级电路和次级电路2部分。供电装置采用USB供电,电压为5 V,通过自激振荡电路产生138 kHz左右的高频振荡电压,经鼠标垫内置的无接触耦合初级载流线圈L31输出。无线鼠标内置次级载流线圈L32,它采用无接触感应耦合方式获取电能,再由MC34063集成稳压芯片构成BUCK稳压电路,负载电压为3.1V。
   
     1 无接触供电电路原理
   
     图1为无接触供电电路原理图。分裂电感L21,L22和功率开关管Q1,Q2构成自激推挽式变换器电路,每一个开关管的控制电压分别取自另外一个开关管的两端电压。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2093944314.jpg
   
     1.1 无接触供电电路工作原理
     理想状态下,2个开关管的参数相同。初始时刻,开关管Q1,Q2都处在关断状态。当电路接通时,电源电压同时作用于开关管的控制端,使它们同时导通。由于实际电路元件参数并不完全相同,2个开关管两端的电压不相等,如Q1的端电压较低,则Q2的控制电压较低,使Q2的端电压更高,从而使Q1的控制电压更高,使Q1的端电压更低,这样就形成了正反馈,最后Q2完全关断,而Q1完全导通。随着谐振电容C3两端电压的改变,2个开关管在电压过零时交替导通和断开,系统自动运行在ZVS模式下。
     L31,L32组成无接触耦合变压器,其中C3,C4为初、次级补偿电容,初级变换器和初级载流线圈L31属于固定不动部分;次级感应线圈、次级变换器和负载为可移动部分。初、次级之间不存在电气连接。
     D1,D2和C5,C6构成升压整流电路,经L4,C7滤波后由稳压芯片MC34063构成BUCK稳压电路。
     通过数学分析建立系统模型,并用PSpiee,Proteus软件进行相关仿真分析,得到无接触电能传输设计方案。
     1.2 无接触耦合变压器工作原理
     如图2所示,次级线圈的负载近似为纯阻性负载RL。初级线圈的电流为 20121112051052125194315.jpg ,两端电压为 20121112051052156444316.jpg ,次级电流为 20121112051052187694317.jpg 为初级电流 20121112051052218944318.jpg 在次级的感应电压值, 20121112051052250194319.jpg 为次级电流在初级线圈的感应电压值。根据图2中给出的电路的方向,可得初级、次级回路的方程为。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2281444320.jpg
   
     根据式(3),式(4),次级线圈L32等效为一个电流源。其中ω2M2/Z32称为次级反映阻抗,它是次级的回路阻抗通过互感反映到初级的等效阻抗。反映阻抗表示次级电路负载对初级电流的影响,直接反映了系统的功率传输能力。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2328314321.jpg
   
     1.3 次级电路分析
     D1,D2和C5,C6构成升压整流电路。次级线圈L32等效为电流源电路,次级电流近似为正弦波。通过PSpice仿真分析,采用升压整流电路与全波整流电路相比,在额定负载条件下,无接触耦合变压器初级载流线圈L31电压峰值提高32%,带负载能力增加3倍多。
     在整个电路设计中G容量的选择至关重要。次级电容补偿电感产生的功率因数降低问题,其容量过大则次级带负载能力降低。
     为了简化分析,将G及后边的电路等效为一个电阻R、一个电容C和一个电感L并联等效,将次级载流线圈L32用一个电流源IS等效替代,则得到简化的次级等效电路如图3(a)所示。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2422064322.jpg
   
     根据这个等效电路,得到KCL方程: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2500184323.jpg
   
     则负载电流IR和电容C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: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2547054324.jpg
   
     式中:ω表示振荡频率;Voc表示电流源IS的开路电压。根据式(6)可绘制出负载电流IR和电容C的关系曲线如图3(b)所示。
     可以看出当电容接近谐振点,负载电流最大,也即输出功率最大。
   
     2 实验结果
   
     设计输入电压Uin=5 V,Uo=3.1 V的无接触供电电路如图4所示,负载为无线鼠标电路,测试负载范围为60~273 mW。满输出负载为91 mA,273 mW,电路效率为52%,工作频率f=138 kHz。实验证明电路可行。
   
      20121112051052593934325.jpg
   
     3 结语
   
    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无接触耦合变压器模型。采用了升压整流电路,克服了低电压条件下无接触耦合次级线圈电压低的缺陷,电路具有ZVS软开关特性。经理论分析,该电路带负载能力最大可达到350 mW。由于无接触次级载流线圈L32近似为电流源,当负载增加时输出电压也随之减少,电路具备过电流自动保护功能,不需额外提供过流保护电路。

举报

回复
*滑块验证: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

本版积分规则

打开支付宝扫一扫,最高立得1212元红包
搜索

图文热点

更多

社区学堂

更多

客服中心

QQ:187196467 服务时间:周一至周日 8:30-20:30

关注我们

关于我们
关于我们
友情链接
联系我们
帮助中心
网友中心
购买须知
支付方式
服务支持
资源下载
售后服务
定制流程
关注我们
官方微博
官方空间
官方微信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